
凌晨六点,社区便利店老板张姐打开卷闸门,指尖划过柜台里还剩大半的高端烟盒,又翻了翻上周的账本——红色的盈利数字比上个月少了近两成。她对着手机里客户经理发来的“今日陈列检查提醒”,轻轻叹了口气:“陈列再整齐,烟卖不出去有啥用?”
这样的场景,或许是当前卷烟零售终端的一个鲜活缩影。当消费降级从我们讨论中的“经济大环境不好”,变成零售客户账本上冰冷的数字;当年轻消费者路过烟柜时脚步不再停留;当客户经理的拜访记录里“维护店面形象、补换价格价签、优化卷烟陈列、品牌知识宣讲、经营知识辅导”等成了高频词,烟草商业企业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服务考验:过去“靠服务频次补短板”的逻辑,如今为何失灵?在“客户要盈利”与“服务要落地”之间,如何搭建真正的桥梁?
一、认识到“不是服务不够多,而是不对焦”的问题
烟草行业素有“服务是永恒主题”的共识。十年前,客户盈利波动,大多是因为服务没做到位。比如客户经理没及时提醒货源上新,或是没帮客户优化陈列位置,只要补上这些“短板”,盈利很快就能回升。
但现在,情况彻底变了。以笔者所在的地方为例。
客户经理小王每月雷打不动走访150户客户,笔记本记满了政策宣讲要点,手机里存了上百张陈列规范照片。可当客户问“为啥我进的XX烟一个月都卖不动”时,他却只能含糊回应“再等等,可能过阵子就好了”;零售客户李叔十分支持配合工作,价格标签摆得规范整齐,卷烟陈列美观个性,可看着货架上积压的高价位烟,他无奈地跟客户经理说:“不是我不想推荐,是来买的人真少了,偶尔有人问起,推荐了也没有作用,你说我摆得再好看有啥用?”
问题的核心,早已不是“服务做没做”,而是“服务是不是客户的真实需求”。消费降级下的三重现实,让传统服务方式变成了“隔靴搔痒”。一是部分消费者口袋里的钱紧了,以前常买30元烟的人,现在更倾向20元左右的性价比品规;二是健康意识提升,不少老烟民开始减少消费频次,甚至慢慢戒烟;三是年轻群体对卷烟的兴趣远不如奶茶、潮玩,客群“断代”问题越来越明显。当客户最迫切的需求是“能卖出去、能赚到钱”时,我们却还在纠结“拜访够不够勤、陈列标不标准”,这种“需求与服务”的错位,正是当前服务陷入瓶颈的根源。
二、先把货源根基扎稳,再谈服务升级
有位经营了十年烟酒店的老板曾跟客户经理直言:“与其每月来帮我摆三次烟,不如让我能自己选想要的货源,可能我比你们更清楚来店的顾客需要啥、爱买啥。”类似的话在我们服务场景中经常能听到,也习以为常,但却点透了一个朴素却容易被忽视的道理:服务的前提,是“有能让客户盈利的商品”。没有适销对路的货源,再精致的服务都是“空中楼阁”。
笔者认为,服务逻辑的重构,必须先从货源供应体系优化调整入手。
1.客户分类:从“按档划分”到“按需求画像”
目前的基于“30档”分类下的货源供应方式,过多地强调以前期购进定当期供应,只看销量不看实际需求,常常导致“大商超拿不到紧俏烟,小便利店拿到高端烟”的尴尬。若适当地调整为以客户“立体需求画像”确定货源供应,会更加贴合市场实际。
对商超客户,重点提供“新品试销 + 数据支持”服务。比如某款细支烟在年轻客群中动销快,就优先给这类客户配额,还帮他们分析“周末下午2 – 5点是年轻客进店高峰,这段时间可以把这款烟摆到显眼位置”;
对社区便利店客户,核心是保障“口粮烟”供应。本地畅销的10 – 15元价位烟,确保不缺货、不断档,同时推荐“烟 + 非烟”组合销售,比如“买一包烟送一个定制打火机”“烟和零食一起买满30元减5元”,帮客户提升均单消费额;
对乡镇零售客户,侧重“高性价比品规”。避免投放过多高端烟,转而增加本地消费者认可度高的经典品规、中低档品规。
2.货源组织:从“按计划采购”到“按市场调整”
市场瞬息万变,需要“计划”与“调整”结合,打破行业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“惯性”,探索逐步建立“市场反馈快速通道”。
比如:每周统计各品规的动销率,若某工业品牌的XX烟连续两周动销率低于30%,立刻减少下一批采购量,转而增加本地口碑好、周转快的品规;每月召开“零售客户座谈会”,把话筒交给客户。比如听到多位客户说“XX品牌烟口感受老客喜欢,但包装太旧,年轻人不爱拿”,就把意见整理后反馈给工业企业,推动包装优化;针对季节、节日灵活调整货源。春节前增加礼盒装烟的供应,满足走亲访友需求;夏季则多备薄荷味、低焦油量的清凉型烟,适配消费者夏季口味偏好。
虽然这些调整涉及到供应链的局部调整,会对现行的制度和机制提出许多挑战,但是因时而动,才能真正见效。
3.投放模式:从“被动分配”到“客户自选”
“我想要的烟不给,给的烟我卖不动”,这是很多零售客户的痛点。推行“客户自选”,不是完全放开不管,而是“有限度的自主”,兼顾公平与灵活。
给每个客户设定“自选额度”,比如根据历史销量和诚信等级,允许客户自主选择30%的货源品规,剩下70%仍按档位分配,既避免资源浪费,又让客户有话语权;
对诚信等级高、经营规范的客户,适当提高自选比例,比如从30%提升到50%,用“自主权限”激励客户规范经营;
建立“自选反馈机制”,若客户选的某品规动销率特别高,下次可适当增加该品规的可选数量;若选的品规出现积压,就帮客户分析原因,是定价太高,还是客群不匹配?再调整下一次的选择方向。

三、终结打卡式拜访,做客户的经营合伙人
客户经理的拜访,不该是“完成考核任务的打卡”,而应是“帮客户解决实际问题的互动”。当前拜访中存在的“五大短板”:为走访而走访、为任务而走访、为系统而走访、为政策而走访、为愿景而走访,本质上是“把客户当‘考核对象’,没把客户当‘经营伙伴’”。
要让拜访真正有价值,笔者认为需要实现“三个关键转变”。
1.从“统一拜访”到“分层互动”
不再机械要求客户经理每天必须走访多少户、每月走访占比必须达到多少,每季度必须完全覆盖所有的客户,而是根据客户需求定频次、定内容,让每一次拜访都有针对性。
核心客户(高盈利、高配合度):可以每月走访2次,重点做“经营分析”。比如调取近一个月的销售数据,利用数据帮助进行分析“20 – 25元价位段销量占比提升了12%,下次可以多进5条;高端烟销量下降8%,下次少选2条,避免积压资金”;
普通客户(盈利稳定、配合度一般):每月走访1次,侧重“问题解决”。比如客户反映“烟柜灯光暗,老客看不清烟名”,就帮客户联系维修师傅检查电路,或是建议用小台灯补光,既省钱又实用;
困难客户(盈利下滑、经营迷茫):每两周走访1次,优先解决“货源适配”问题。比如客户说“现在年轻客越来越少,店里冷清”,就一起琢磨办法,在烟柜旁放个小货架,摆些网红零食、潮流玩具,用“非烟商品”吸引年轻人进店,顺带带动烟的销售。
2.从“数字化负担”到“数字化赋能”
很多客户经理抱怨“一半工作时间在填报表、录数据”,数字化的初衷是减负,不是增负。要给客户经理做“减法”与“加法”,让数字化真正服务于服务。
减“重复工作”:把“数据采集录入、终端档案建立、客户培训记录”等重复性工作,改成系统自动抓取数据。
加“实用工具”:给客户经理配备“移动分析终端”,走访时打开就能看到客户的历史销量、周边消费人群画像。比如走到某社区店,终端上显示“该店300米内有2个小区,居民以30 – 45岁上班族为主”,就能当场建议客户“多进些20元左右的便携装烟,方便上班族随手买”;
留“人工温度”:线上沟通虽高效,但不能替代线下交流的信任感。比如老年客户不会用手机查订单,客户经理就上门帮他核对;客户家里有事,暂时顾不上理货,就顺手帮他把烟柜整理整齐,把歪了的价签摆正。这些“不纳入考核”的小事,反而最能拉近与客户的距离。
3.从“政策宣讲”到“价值共创”
客户不想听“公司又出了新政策”,只想听“这个政策能帮我赚多少钱”。要把生硬的政策,转化为客户能懂、能用的“盈利方案”。
推新品时,不只是说“这是新烟,您得订”,而是带着样品上门,让客户先尝,再跟客户算笔账:“这款烟焦油量低,适合年轻女性,您店旁边有写字楼,订5条试试,要是卖不动,我帮您协调调换,不会让您亏”;
搞促销活动时,不只是发个通知就完事,而是帮客户设计“活动海报”,还跟客户商量:“周末人多,咱们搞‘买2包烟送1个打火机’,我来帮您盯半天,咱们一起看看效果”;
遇到市场疲软时,不只是说“现在大环境就这样,大家都难”,而是坐下来跟客户一起想办法。比如某片区客户都反映“销量降了”,就组织他们成立“诚信互助小组”,共享客源信息——“我这有个老客要批量买10条烟,我店里没货了,推荐到你家,你给个优惠价,大家互相帮衬”。

四、回归服务初心,让客户愿意与我们“同甘”
行业常说“与客户共成长”,但“共成长”不是喊出来的口号,而是让客户真切感受到“跟着公司干,能赚到钱、有奔头”。江苏烟草提出的“与客户共创成功”,不是简单帮客户摆几次烟,而是深入市场帮客户分析消费趋势、对接优质资源;沈阳烟草推行的“听劝服务”,不是听听客户抱怨就完了,而是把客户的“吐槽”变成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——客户说“自选货源太少”,就立刻调整投放比例;客户说“拜访太频繁,影响做生意”,就优化走访频次,避免打扰客户正常经营。
消费降级不是“不可破解的困局”,而是推动服务转型的“契机”。当我们不再纠结“服务做了多少件”,而是聚焦“服务帮客户赚了多少钱”;当我们不再把客户当“被动接受服务的对象”,而是当“并肩作战的经营伙伴”;当我们不再用“统一标准”约束客户,而是用“个性化需求”适配客户,服务才能真正突破瓶颈,实现从“共苦”到“同甘”的跨越。
就像开头提到的社区便利店张姐,后来通过“客户自选”,进了更多15 – 20元的畅销烟,客户经理还帮她设计了“周末烟 + 零食促销活动”,一个月下来,盈利不仅止住了下滑,还回升了10%。现在张姐见到客户经理,不再是叹气,而是笑着拉着客户经理的手说:“下次有好卖的烟,记得先告诉我,咱们一起多赚点!”
这,才是服务的真正意义。不是我们“提供了什么服务”,而是客户“通过服务得到了什么”。坚守“让客户满意、让客户盈利”的初心,烟草行业的客户服务之路,才能走得更稳、更远,才能在消费降级的浪潮中,与零售客户一起闯出一条突围之路。
云合香烟分享